細“治”入“微” 織密基層治理“一張網”
矛盾在社區“熄滅”、服務在社區“升溫”,精準“走格”行則必至、群眾難題“一網打盡”……近年來,在達拉特旗工業街道,一幅幅基層善治的和諧畫卷正鋪展開來。
以黨建“掌舵” 把好行穩致遠“航向標”
工業街道堅持“一切工作黨建引領、一切困難黨建破題”,以“區域化黨建聚合力、多元化服務強治理”為思路,強化黨的領導,優化多元主體之間的治理關系,在黨的旗幟下把各方凝聚成“治理共同體”。發揮黨建在基層治理中的“掌舵”功能,既突出團結,又突出分工,形成黨建引領“掌舵”、街道社區“擂鼓”、屬地各類資源“劃船”的生動局面,用黨建引領的“底色”擦亮基層治理的“成色”。
服務“最后一米”是不是“短路”、堵塞,主要取決于治理架構的“神經末梢”是否發達。工業街道構建“街道黨工委—社區黨組織—網格黨支部(黨小組)—樓棟(黨員中心戶)”四級治理體系,以支部為針、黨員為線,織牢組織網,推動黨組織有機嵌入治理經脈,讓黨員成為基層治理的“千里眼”“順風耳”,第一時間聽取居民心聲,凝聚民心。以“智慧黨建”為抓手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,通過在職黨員“雙報到、雙服務、雙融入”的工作契機,積極構建“工作在單位、服務到社區、奉獻雙崗位”的長效機制。利用“達拉特紅”平臺線上“黨員報到”的功能,社區和居民可根據實際需要在平臺發布需求,在職黨員利用工作日“八小時”之外和周末、節假日時間,下沉至社區亮身份、亮職責、亮承諾,積極參與社區政策宣傳、文明城市創建、調解糾紛、入戶走訪等工作,實現在職黨員“工作奉獻在單位、志愿服務在社區、創先爭優作表率”。
物業服務聯系千家萬戶,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。工業街道以“1558工作法”為抓手,助推“紅色物業”工作,建立社區黨組織,業主委員會、物業公司“雙向進入、交叉任職”工作機制,把居民群眾關注的關鍵小事做到家、辦到位、落到底,讓居民心暖起來、小家活起來、社區熱起來。截至目前,成立紅色物業聯合黨支部1個,紅色業委會10個。
以暖心“鼓帆” 駛出乘風破浪“加速度”
工業街道圍繞“一核引領、多方借力、六化同行”黨建品牌,變基層治理“單兵作戰”為“集團作戰”。
打造“暖心議事”民主協商品牌。線上通過組建議事微信群,讓居民足不出戶提出建議、反映問題,方便居民隨時隨地參與社區治理。線下針對重大、集中、難解的問題,提交到“暖心議事會”,依托各社區基層協商議事活動室、黨群服務站、議事長廊、“暖新驛站”、“老秦調解工作室”、“小馬扎”議事會等20余個民主協商議事平臺,協商解決居民群眾急難愁盼事項,增進共治活力。截至目前,圍繞百姓的煩心事揪心事開展協商議事活動59次,其中,依托“網上議事會”開展民主協商議事12次,依托線下“暖心議事會”開展民主協商議事47次,為居民辦理實事好事45件。 以“一社區一法官”服務下沉為抓手,在街道成立審執服務站,各社區成立法官工作室,4名法官分別下沉到各社區,開展矛盾調解、法律指導、法律援助、普法宣傳、優化營商環境等工作。
信訪無小事,事事關民生。為打通服務群眾“最后一米”,工業街道成立1個信訪代辦服務中心,在社區成立4個信訪代辦服務站,劃分網格45個,設置微網格195個,配有17名街道級信訪代辦員和85名社區級信訪代辦員,吸納“三官兩師”、志愿服務隊、退休黨員、熱心人士等參與其中,依托網格的聯絡作用,做到了信息的上通下達,實現信訪代辦服務全覆蓋。自工業街道信訪代辦業務啟動后,信訪代辦員定期走訪摸排,變“等群眾上訪”為“替群眾代辦”,變“被動化解矛盾”為“主動解決問題”,并實行領導班子成員帶班、信訪代辦員輪流接訪工作機制,使信訪代辦真正成為解決信訪問題、化解矛盾糾紛的“終點站”,切實解決群眾“急難愁盼”。今年以來,通過主動走訪摸排,代辦群眾急難愁盼事項26件,信訪代辦員對符合規定、在受理范圍內的信訪事項全部及時辦理完畢,全過程代辦代跑。截至目前,工業街道信訪幫辦代辦居民滿意率100%,獲得群眾一致好評。
以服務“揚楫” 劃向民心所系“幸福岸”
工業街道整合黨群服務中心、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,實現了多平臺聯動,以隊伍專業化為標準,吸納老黨員、老教師、志愿者、退役軍人等多維力量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,開展應需式、定期式、活動式志愿服務。目前開展理論政策宣講、文化文藝服務、科學普及、法律服務等志愿者實踐活動120余場次,受益居民8900余人。
各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“六一”兒童節、安全生產宣傳月等重要時間節點,關注“一老一小”,開展“石榴花開別樣紅、民族團結一家親”“人人講安全 個個會應急”等類型多樣的活動,提高老人、兒童幸福感和社區融入感。引進康達為老服務中心、樂善為民服務中心、“紅峰達小哥”等社會組織和新業態新就業群體,為轄區居民提供康復理療、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等服務;引導社會組織、“兩新”組織積極融入基層社會治理,培育和提高居民的參與價值、參與意愿和參與能力,實現“組織聯建、黨建聯抓、服務聯做、共治共享”。
為積極解決服務新業態新就業群體“最后一米”的問題,工業街道打造了一批“暖新驛站”,在驛站內配備休息沙發、茶水柜、餐飲桌等設施,還添置了雨具、口罩、愛心藥箱等物品,提供臨時休息、WiFi、開水等服務,實現冷可取暖、熱可納涼、渴能喝水、累能歇腳,讓廣大“兩新”群體有“門”可找、有“家”可回。同時,社區網格員與快遞小哥、外賣員等新業態就業人員簽訂“結對聯系”表,積極引導轄區內的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治理工作,持續推動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,不斷提升黨建引領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治理的力度和溫度。
(張倩)
[手機掃一掃]